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国内市场 >

江西“崛起”

2007-02-13 00:00

作者:

来源:

今年秋冬童装将引进保健型面料
        
  在中国服装产业向东西部转移的大潮中,地处承东启西的中部六省积极响应,继湖北“复兴”、安徽“觉醒”之后,江西服装产业也正在谋划“崛起”

  近年来,随着“民工荒”和资源瓶颈的加剧,东部沿海地区的服装产业正经历着产业结构调整、重塑竞争力的阶段。与此同时,沿海服装产业由东向中西部梯度转移亦明显提速。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地处承东启西的中部六省都在积极响应,继湖北“复兴”、安徽“觉醒”之后,江西纺织服装产业也正在谋化“崛起”。

  崛起的基础   
  经过几年的卧薪尝胆之后,2003年江西纺织服装业扭转了长达八年的亏损,步入高速发展阶段,2005年,江西纺织服装业无论是总体规模还是产值、销售收入均居全国第七位,创历史最好水平。在中国服装协会发布的《中国服装行业发展报告2005-2006》中,2006年江西服装行业投资同比增长92.19%,成为第五大投资省。另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资料显示,2006年,江西省的棉纺、针织、服装三大行业的工业总产值增长水平都高于全国同期同行业增速水平。   

  根据江西纺织服装行业“十五”总结,江西纺织服装结构调整成效明显,服装行业销售收入所占比重从“九五”末的10.7%提高到“十五”末的33.7%,行业结构的优化整体上扩大了产业的发展空间。   

  同时,在产业集聚效应的带动下,针织和服装两个后续产业发展速度加快。   

  截至“十五”末,南昌市青山湖区及其周边地区聚集的针织服装企业约500家,规模以上企业达93户,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39亿元,目前已经形成了从针织布、印染后整理到针织服装加工的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产品90%以上出口,2005年针织服装产量达3.11亿件,占全省针织服装产量的71%,使得江西的针织服装产量跃居全国同行业第六位。   

  九江共青城及其周边德安县聚集了70多家羽绒服装生产企业及江西欣宁制衣等近20户引资企业,2005年销售收入约24.5亿元,主要生产羽绒服装及加工出口服装,并产生了“鸭鸭”、“回圆”、“深傲”等十多个羽绒服装品牌。   

  赣州南康聚集了363户的西服西裤加工企业,年服装生产能力2.98亿件,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约15亿元,并带动了服装布料、辅料市场、运输及服装培训等行业的发展。

  崛起的隐忧   
  江西服装行业的发展势头和产业基础为其承接东部服装产业转移形成了自身的优势,但我们也看到在江西服装行业高速发展的背后,潜伏着重重隐忧。   

  配额取消后,欧美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就开始频频“发难”,而且商务部分配给江西的纺织品配额数量也极少。据江西省有关部门调查,2006年4月以来江西大部分出口纺织企业都存在着开工不足的现象,生产经营受到了一定影响。   

  “虽然贸易设限是目前最大的障碍,但实际上江西服装产业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江西省经贸委相关人士忧心忡忡地指出。   

  国外贸易设限,国内企业经营政策也内外有别,江西本土纺织服装企业叫苦不迭。   

  据不完全统计,自2001年江西省制定“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的发展战略以来,江西服装产业招商取得了明显成就。以2006年与2005年规模以上服装企业的数量对比来看,在2006年新增的69户规模以上企业中,有约占50%是外商投资企业。   

  而据江西省经贸委对内资型私营企业与招商引资企业“待遇”反复比较,发现两种企业经营性质相同,但内资企业上交税金和容纳就业人数的比例相对要高于招商引资企业,意味着私营企业的税收负担相对较高。此外,内外资服装企业在银行授信方面也区别明显。   

  江西一些私营企业为规避内外资企业区别“待遇”的问题,也在走沿海“资金流转”的老路,不同的是现在资金不用再流到国外,只要省外即可。   

  同时,江西纺织服装企业现状仍是总体装备水平相对落后、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产品主要以低价竞争市场,而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少。江西纺织服装出口中自有品牌的占有率不到1%,绝大多数的纺织出口企业大都是采用来料加工方式。虽然近年来,江西也培育出了有一定知名度的如“井竹”、“领王”、“虎子”等省产服装品牌,但总体来说自创品牌之路仍不甚理想。   

  与此同时,江西纺织服装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一是纺织服装产业链不太完整,面料及印染后整理水平不高;二是产权结构、投资主体和所有制结构形式仍然比较单一;三是产品结构中,初加工、低档次的传统产品居多;四是组织结构不合理。企业的生产规模小,集中度低,缺乏大公司、大集团的支撑,全行业规模以上447户企业中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仅96户,企业抗风险能力普遍偏低。

  崛起的方向   
  令人欣喜的是,江西纺织服装产业这些亟待解决的难题已引起了有关决策部门的高度重视。据了解,目前江西省经贸委已经制定出台了江西纺织服装业“十一五”规划。   

  根据规划,江西纺织服装将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工作重点,加快服装自主品牌建设,分别从品牌、设计、信息化建设、创新、文化内涵等方面提升服装产品附加值。   

  中国服装产业转移是江西服装产业发展的机遇,为此,规划要求江西省主动参与国内外大企业的配套分工与协作,引进资金、技术、品牌、人才和先进的发展理念、管理模式。切实制定有利纺织服装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便利投资服务措施,营造有利投资的良好氛围。   

  打造“中国服装大省”首先应实施名牌战略。江西服装业要坚持走“名牌产品”与“区域品牌”共同发展的道路,鼓励共青羽绒服装、南康西服西裤、青山湖区针织服装等三大服装产业集聚地集中打造江西省“纺织服装区域品牌”;鼓励有条件的重点纺织服装企业采取兼并、租赁、合资、收购等多种形式组建大公司、大集团,形成规模优势,增强核心竞争力;并充分利用骨干企业的产品特色,吸引资金和技术加盟,尽快实现产业升级,提升骨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鼓励和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合和协作,鼓励和扶持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建设好高起点的技术开发中心,形成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推进产学研联合,提高企业技术开发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加强企业技术改造,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全行业技术装备水平。   

  同时,在南昌、九江两地选择有产业及市场基础的地方,建立集原辅料供应、流行趋势发布、品牌孵化及物流服务于一体的现代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缩短本地纺织服装企业的采购链,汇集众多商户优势,为企业及商户提供更多的个性化、专业化服务。   

  最后,面对变幻莫测的国际贸易环境,江西纺织服装生产企业要增强抗风险能力,增强贸易环境突变的适应能力,就要调整生产结构、投资结构,来分散经营风险。   

  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创建服装大省的大潮中,江西服装业还有许多路要走。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