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国内市场 >

艾格中国业务转手 一代青春品牌缘何陨落

2018-05-23 10:08

作者:王晓然

来源:北京商报

aige1

以淑女风著称的承载了一代年轻人青春记忆的法国服饰品牌艾格,经历了快速扩张和本土化成长,但最终在竞争中逐渐萎缩。继9个月前退市后,艾格近日宣布,集团已将旗下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成衣业务出售给一家香港投资商,仅在中国市场保留内衣业务。时尚领域专家认为,即便带着网点资源一同转手,但艾格品牌已经失去在中国市场的优势地位,想要再次翻身很难。

业务转手

艾格出售的是Etam Weekend、ES和E&JOY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成衣业务。艾格将仅保留集团内衣业务,并将已经出售的成衣业务全部交由此次交易牵线人周进国负责。公开资料显示,周进国为东莞乔帛国际时尚集团(Jaoboo Fashion Group International)创始人、董事长。艾格集团首席执行官Laurent Milchior表示,交易完成后,集团将集中于艾格核心内衣业务的发展。  

据悉,此次交易后香港投资商除了拥有艾格集团Etam Weekend、ES和E&JOY在中国市场的使用权,还将获得艾格集团相关品牌在大中华区的全平台网络销售渠道。该笔交易预计将于今年5月31日前完成,但金额暂未对外公布。

北京商报记者发现,目前艾格中国官网已经关闭,该网站400客服也已经失效。艾格集团中国品牌代理方上海英模特(艾格)制衣有限公司的电话也一直无法接通。随后,记者向艾格天猫旗舰店客服了解到,艾格中国官网已经与品牌天猫旗舰店合并,目前暂未接到品牌方关于成衣业务的调整通知,该旗舰店近期也不会关闭。

败走中国

由于业绩持续低迷,艾格集团去年被迫私有化退市。2017年8月,艾格集团宣布在巴黎证券交易所退市。当时,艾格此举并非集团主动私有化举动,而是由大股东发起的强制退市行为。公开资料显示,艾格创始家族Milchior以及Tarica、Lindemann两大家族共持有集团96.28%的股权,并于去年6月宣布以每股49.3欧元的价格对艾格集团进行私有化。

艾格曾一度在时尚行业领先,在市场冲击和缓慢发展中逐渐衰退。据艾格集团退市前财报显示,2016年全年,由于中国市场持续低迷,销售额同比下滑0.3%至12.921亿欧元,2015年同期为12.966亿欧元;可比销售下滑1%。当年,集团在中国市场的销售下滑12.3%,由上一财年的4.173亿欧元跌至3.659亿欧元。艾格集团当时曾表示,退市后将聚焦欧洲市场作为潜力国际市场。

报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年底,艾格集团中国市场门店数由2015年的2877间减至2596家。艾格集团在中国市场的门店数量占比超过50%,2016年曾经关闭281家店,几乎关闭了中国市场约10%的门店。在截至2017年二季度时,艾格在中国市场门数量减至2442家。北京商报记者在艾格集团“Etam会员俱乐部”官方公众号看到,目前该品牌在中国市场共有796家门店,线上门店仅入驻天猫商城一个渠道。

北京商报记者还了解到,艾格北京apm门店也于4月初撤店,并由国内服装品牌太平鸟代替。记者在点评检索平台看到,艾格集团旗下品牌目前在北京共有66家门店,其中不乏西单大悦城、汉光百货等主流商圈的位置。

缘何陨落   

回顾过往,艾格于1995年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并在上海开设首家门店。但到2014年,艾格逐渐萎缩,当年在中国市场关闭88家门店。曾经风靡一时的青春品牌,如何走上了衰落的道路?

知名时尚产业投资人、优意国际CEO杨大筠表示,艾格于上世纪90年代进入中国,同期竞争品牌较少,自身产品更新及开店速度较快,促使艾格得以快速扩张。随后,艾格与品牌台湾经销商产生长达五年的股权纠纷,在此期间,艾格品牌发展停滞不前。服装评论专家马岗表示,艾格在国内新消费变革的敏感期内没有及时捕捉市场变化热点,产品更新速度过慢,仍然采用原有的营销和管理运营策略,难以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 

在中国市场红极一时的国际品牌并非艾格一家,同期的Esprit也逐渐衰落。外资服饰品牌争相涌入中国的时期,Zara、H&M等国际品牌以及绫致集团旗下ONLY、VERO MODA、杰克·琼斯品牌迅速扩张,占据中国年轻服装市场份额。杨大筠称,艾格错失了最佳发展时机,逐步被上述快时尚品牌取代。 目前来看,中国市场变化较快,即便艾格带着优质渠道资源一同转手,但因消费者可选择替代品牌较多。他认为,艾格品牌已经失去在中国市场的优势地位,想要再次翻身很难。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