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行业信息 >

大学生时装周:6所高校,谁的奇思妙想打动了你?

2017-05-17 00:00

作者:

来源:


  5月14日,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迎来第一批秀场发布,来自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四川大学、大连工业大学服装学院、四川师范大学服装与设计艺术学院、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浙江科技学院服装学院6所院校的学生们,交出满意答卷。

  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The Opening:a New Start in Life
 

  作为2017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的首秀,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一语双关地为我们带来名为“OPENING”的毕业作品秀。“OPENING”暗指a new start in life,包含着“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寓意,更象征着2017届50位毕业生的四年努力尽情释放,从此迈进社会,开启远大前程。

  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染织服装系副教授吴碧波表示,本次毕业作品秀以“OPENING”为主题,分为“意识离析,空间缘迹,唯见众抵,尘世记遗”四个方向。由于场地及时间限制,虽然只有34位同学、89套服装来到了现场,但是对于能登上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这个全国性的舞台,同学们都感到非常振奋。在这里,全国50多家院校同场竞技,让学生收获更多宝贵的经历。



  吴碧波表示,90后学生们都非常有个性和主见,作为老师,不会过多地主导他们的思想,更多的是参与到学生们的创作过程中,尊重学生们的创意和想法,给予一定的辅导。




  “我认为本届学生发挥得相当不错,其中最满意的一点,就是他们作品中包含的灵感和创意。大家并没有一窝蜂地去做相似的风格,而是发挥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做出自己风格的作品。”她表示,同学们在创作过程对虚与实的存在关系展开探讨,以当代年轻人的视角给出了许多独特的理解。

  四川大学

  一展“川”之风采


  四川大学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2017届毕业生以“川”为设计主题,从“川·行”、“川·韵”、“川·融”三个方面,以四川地域文化、河流山川、民族元素等为创作灵感,带来一场关于“川”的文化视觉盛宴。



  秀场上,藏蓝色与深红色搭配出了满含藏族特色的系列服装设计,宽松的廓形、柔软的面料,让人联想到那些心灵洁净、充满信仰的纯朴人民,观者从中解读出了四川大学毕业生对于“川”文化的尊敬与爱。



  随后各种风格的系列设计依次登场,学生们对于款式、面料、色彩的尝试开始变得越来越多元化,同时融入了更多的现代元素,如牛仔、漆皮、太空棉等面料,款式也更加丰富。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少数民族元素还是不时穿插其中,如大面积的胸前流苏装饰,让人联想到川藏的传统服饰;贯穿编织元素的整身设计,仿佛藏族彩旗的飘带设计;以及刻意将腰线下移至胯的藏族款式处理等等,无不体现着四川大学作为中国西南著名学府的情怀与担当。



  “本届大学生时装周是四川大学首次参与,我们的设计围绕藏族、羌族等川西文化展开,着重体现川西文化的奔放与热情,学生们的设计亮点在于对传承与创新的思考。”四川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系副主任赵武介绍说。

  大连工业大学服装学院 

  无所畏惧  青春无悔
 

  5月14日,大连工业大学服装学院毕业设计作品发布会在北京751D·PARK第一车间举行,发布主题为“亦然·未然”。



  于探索与虚实之间,于玩味与错视之间,于维度与纬度之间,于已知与未知之间;有态度、有想法、有趣味,多重向往,多重幻影,做无所畏惧的时尚先行者。即将毕业的年轻学子,在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的舞台上,将大学四年的积淀精彩绽放,向母校、老师献礼,向青春致敬,在新的起点上,无畏无惧,继往开来。




  本次展演共发布21个系列68套作品,大连工业大学服装学院服装艺术设计方向负责人孙林表示,从主题诠释到设计实现,学生更多地尊重传统文化,通过设计作品传递时代气息的同时,表现其更多潜在的思想内涵。作品注重新材料和新工艺的探索运用,注重技术与艺术之间的相互渗透,关注毕业生个人观念思维的深层次思考与个人情感表达,强调主流意识及服装背后的人文关怀。



  毕业生谢幕时,可以清晰看到新生代眼里激动的那一抹湿润。一场大秀饱含着四年的辛勤与蜕变,从未知到热爱,从迷茫到明晰。设计不分美丑,因为没有什么比青春的悸动更炽烈。



  大连工业大学服装学院以“夯实基础、拓展能力、注重创新、突出特色”为指导思想,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开放式、交叉互动的生态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学院注重艺术与技术创新相结合、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提高各学科间知识的融合、交叉、渗透,创造活跃的学术氛围和良好的育人环境,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创意产业复合应用型人才。

  四川师范大学服装与设计艺术学院  

  回到未来,未来在这里被创造
 

  四川师范大学服装与设计艺术学院作品发布会的主题为“BACK TO FUTURE 回到未来”。这一主题包含两个层面的意义:一个是“回到、怀念和重塑”,另一个是“未来、想象和探索”。在这一充满矛盾与冲突的概念中,年轻学子们以服装服饰设计为媒介,以新材料、新科技为手段,表达出“未来在这里被创造”的想法。


  据四川师范大学服装与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刘传军介绍,本次发布会呈现的16套设计作品是从本届120位毕业生作品中遴选而来,凝结了师生们的心血与努力。



  该学院服装设计系主任杨蓓、设计基础系主任陈艾用独白、格物和进化三个方向来引导并传递学生对主题的理解,传达学生在已知的世界,用个人的视角诠释未知世界的力量。



  这些作品廓形完整协调,并在其中跳跃着丝绒面料、飘带装饰等流行元素。学生们采用解构、再造等多元手法,以充满实验性的材料、结构表达对未来的展望和历史的致敬,强调着新的服装理念带给人们的穿着感受和经历。



  在刘传军看来,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已经成为国内各大服装设计院校展示教学成果、学生设计实践能力及对服装行业理解呈现的综合平台。



  去年首次参与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后,尽管年轻学子们的设计作品尚有不足,但发布会得到了各界的极大认可,这是对学院设计教育教学的肯定,也激励着学生们更加扎实修炼专业功底,努力用心设计制作毕业作品,同时也有助于扩大学院在专业领域中的影响。他表示,未来将一如既往地参与到大学生时装周中来。

  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 

  被放大的好奇心  我们只要“浪”
 

  5月14日,浙江理工大学2017届服装艺术设计毕业汇演在北京751D·PARK拉开帷幕。本次毕业汇演以“被放大的好奇心”为主题,年轻的设计师们毫无保留地释放个性,展示其天马行空的创造力。



  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服装设计系主任赵卫国表示:95后是第一批在青春期被互联网化的群体,他们对未来充满好奇,经常在暗地里尝试些常人看来不可理解的事情;表面上很乖巧,实际上却是连说话都不想好好表达的人群。但他们不是“不良”的孩子,而是一直被不断刷新思维局限、粉碎自我限制、具有无限创造力的新生代群体。他们以自己的时尚态度解读对世界的理解和好奇,世界也对这群时尚新人类投以更关注的好奇心。



  这是一场特别的毕业汇演,对2017届毕业生来说是“以生命做设计的”心灵历练之旅,承载了他们对自己的期待,倾注了导师团队对新生代群体的尊重及别具一格的互动教学期待。整场大秀分为三个层次:首先,粉碎自我设限,重构设计思维;其次,迷茫中寻找出路;最后,突破边界,柳暗花明。从这三个递进的层次展现了毕业生对于设计的心理状态、创作过程、成长历程。



  大秀以描写毕业生在校设计生活的视频开始,配以一首轻微颓废又倔强的自编歌曲,讲述着“不做毕设不睡觉”的故事。在解构的后现代纪元里,他们任性地探索和表达着他们好奇的一切。当新的设计构思样貌逐渐清晰;材质、造型耳目一新,却能妥妥地协调在一起的时候,疲惫的年轻面孔展露出掩饰不住的心花怒放,尽管95后不习惯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但柳暗花明的兴奋是掩藏不住的。



  渴望突破禁锢,打破规则,对现实和虚拟的世界充满好奇,是新一代群体的特质,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诠释对时尚和世界的理解,就如同这群大四的设计师们谢幕时穿着的T恤,背面印着大大的“浪”字。




  我们没有禁锢,我们好奇心超强,95后,我们只要浪!

  浙江科技学院服装学院

  95后向时代发声
 

  浙江科技学院2017届服装与服饰设计毕业生作品以“We/We Are”为题,“WE”从毕业生对设计生活及社会感悟为出发点,95后的一代为梦而生,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只想成为自己,玩出时代新花样;“Are”源于独特的思辨方式,大胆的创新意识,呈现在舞台上丰富多样的材料语言,表达生而为人最难能可贵的自省。



  秀一开场就体现出了学生对于材料再造的强烈诉求,出挑的造型感让观众忍不住去细究到底是如何做到的。从都市系列、街头时尚到功能运动,无不体现着学生们不甘寂寞而跃动的设计之心,天马行空不虚此言。



  复古、艺术集合、多元化、兼容并蓄、原创精神、个人风格,一场秀囊括了多个关键词,但系列设计始终秉承着时代与社会的渗透,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实验与实用的平衡。



  浙江科技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系主任张洽表示:“本系列在大主题‘We/We Are’之下,分设了四个分主题:野蛮生长,表现的是年轻人的自由不羁;趣味博物馆,体现戏谑风格;复古市集,聚焦当下热门话题——追溯传统;质感空间,用非传统材料如粘土、3D打印、裘皮等表现自我。整体理念表达的是,95后在即将融入社会之时如何保留自我空间。”



  本届服装与服饰设计毕业生107人,其中50余名毕业生的设计作品有机会呈现在此次时装周发布会上,还有部分服装得到了来自国际毛皮协会(IFF)的材料及技术支持。毕业生们总共经历了三次试装环节,作品通过反复尝试、修改、完善和整合,以更完整丰满的姿态呈现出来。(A03)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