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行业信息 >

县城不稀罕快时尚?

2020-12-01 09:40

作者:未知

来源:商业地产头条

  随着小镇青年的崛起,低线级消费市场正在成为快时尚服装品牌“跑马圈地”的另一个战场。

image.png

  下沉口号喊了几年的快时尚品牌们,步子却迈得缓慢。

  一、60元牛仔裤起家的GU,下沉不易
  GU诞生于优衣库发展的瓶颈期。
  2002年8月,迅销年报出炉,销售额同比下降18.4%,税前利润同比大跌46.9%,面临1994年广岛上市以来的首次销售、利润双跌。
  经过三年力挽狂澜,局面并没有明显好转。困境当前,柳井正于2005年9月重新出山,“二次创业”,GU始出。2006年10月,GU 1号店日本千叶县开业。
  1.价格低于优衣库30%~40%
  通过使用功能性面料来增加商品附加值,优衣库从执著于低价转向极为重视商品品质。柳井正认为,优衣库让出来“低价”市场,可以GU补位。
  喊着“令人难以置信的低价”的口号,GU凭着“990日元的牛仔裤”(约合人民币60元)打开市场。当初准备卖50万条的销售计划改成了卖100万条。
  2.时尚、新潮,爆品出圈
  “物美价廉”的GU,乍眼一看是个十足的下沉选手,本该为迅销开拓垂涎的低线市场,却望“下沉”而却步。此般谨慎并非毫无缘由。
  一方面,是因为其首次的下沉尝试,折戟在了苏州。另一方面,那些曾扬言征战下沉市场的快时尚品牌们,一直也是雷声大雨点小,光明坦途还未出现。
  据商业地产头条不完全统计,优衣库、MUJI、ZARA、H&M、GAP、C&A、UR、MJstyle八大快时尚品牌一线城市门店数虽已从2017年的85家,降至2019年的34家。
  它们往下走,却也多数沉到新一线和二线城市,过去三年在这两大区域的拓店数基本持平在110家左右,占比从46%提升至53%。
  而三四线城市拓店数虽逐年微增,但占比始终徘徊在35%以下。在消费增速持续高于一线,且日渐反超二线的三四线城市,快时尚们的下沉步伐明显配不上野心。
  3.MJstyle和H&M,快速爆发快速冷却型
  MJstyle 和 H&M 从2017年就开始“用力下沉”。2017年,四线及以下城市是 MJstyle 绝对拓店之地,为54家。而三线、四线及以下拓店总数为91家,远超新一线和二线的76家。
  然而,此后两年,伴随快时尚行业的不景气,MJstyle 和 H&M 的整体拓店和下沉拓店数,都急剧走低,到2019年,二者在各线级城市拓店数均为个位数。
  4.ZARA、H&M、MUJI、GAP、UR,下沉遇阻转头向上
  这一派选手是主流,前两年下沉没啥成绩,2019年掉头重新加大在二线以上城市拓店。GAP 和 MUJI 尤其明显。
  2017年全线停滞的 GAP,经过2018年调整期,到2019年新一线、二线城市分别猛增12家,而三线仅为3家,四线则为0。
  MUJI 在2017年各线市场全面发力,2018年三线城市开店数(8家)甚至略多于二线(7家)。但到2019年,拓店主力明显重回二线以上(23家),三线降为4家,四线及以下1家。
  5.优衣库持续下沉,但步伐放缓
  下沉之战,优衣库一枝独秀。
  从拓店总数看,在二线以上的城市,2017年拓店数为55家、2019年62家、2019年59家,高线城市仍是主要拓店区域。
  而在三、四线城市,其年拓店数只从2017年的20家缓慢波动爬升至2019年的27家;四线及以下年拓店数稳在13~15家,但撞上疫情黑天鹅之年,迅速冷却至3家(截止今年9月)。
  综上可知,快时尚品牌仍在一二线城市盘桓,不敢大肆下沉。经过摸爬滚打的它们,似乎早已明白,低价从来不是解码低线市场的密匙。
  二、低线级城市难下沉,商业环境有硬伤
  快时尚品牌对购物中心场景重度依赖,决定其必须跟着购物中心下沉。
  当目前三线及以下城市,特别是4~6线,一些新商场的运营模式尚未成熟,快时尚品牌对进驻后未来适应性、前景存疑。
  贸然大肆铺开显然不是明智之举,而在这些它们犹豫不决之地,其还需要面对着横行“称霸”的低线市场国产服饰品牌强有力围攻。
  ZARA等欧洲时装杀手疯狂进攻中国,靠着对流行时尚趋势的跟风能力,以及基于电子商务的敏捷供应链管理体系,征战一二线城市。
  而森马、美邦、海澜之家、太平鸟等国产品牌涌进购物中心,进一步挤压了快时尚品牌在下沉市场的生存空间。
  部分原因是,快时尚品牌所倡导的观念和方式,与低线市场当前既有的消费观念和方式,仍然存在较明显的时间差。
  三、快时尚下沉难,本质是低线消费观念不同
  根据日本前首富、软银集团创始人孙正义提出的“时间机器”理论,在一个发达经济体里出现的商业模式,拿到一个新兴经济体里去运用时,就好像乘坐时光机回到了几十年之前,可以按照原来的逻辑再来一遍。这套逻辑,通常被用来解读美、日、中之间的经济发展的时间代际差。
  根据这个理论,结合快时尚在中国的发展路径可得出结论:目前快时尚在三四线城市刚刚开始崛起,就像2010年前后的一二线城市。而五六线城市,大概在2030年后,开始初步接受快时尚品牌。
  即便是在快时尚初步普及的三四线城市,很容易观察到一些类同的消费现象:
  虽然购物中心初步崛起,但传统步行街依然是当地居民重要的消费场所。每到节假日,步行街上总最有举家出行、人头攒动。在没有优衣库、ZARA的小城街道上,通常都会有森马、美特斯邦威、海澜之家的多年老店。
  在小城市,人口流动相对较小,大多是住了几十年的老街坊,导购可能就是邻居、亲戚。即便导购不是亲友,多见几次也容易混脸熟。
  小城里的70、60后比80、90后更适应“导购文化”,因为前者成长在消费文化、互联网欠发达的年代,对于线下自选购物、网购自提等消费模式,接受度较低。
  然而,在各大快时尚卖场中,几乎没有导购岗位。因为各大快时尚品牌,普遍采用标准化管理,提倡无导购、无服务的纯自选购物,这迎合了一二线大多数年轻人的消费习惯。
  除了人情消费,喜欢热闹,也是低线城市的主要消费文化之一。
  在时尚审美方面,小城市与一二线城市相比,更是存在大差距。
  一二线城市,选择快时尚品牌的消费者,喜欢“无标牌”的品牌理念,倾向线条简约、图案简单、没有设计的“设计感”。快时尚品牌传递的审美,对于相当一部分低线消费者而言,还不适应。
  快时尚下沉面临复杂的境况,本质上折射了一个折叠的中国消费社会。一二线、三四线、五六线城市,每一个区间的消费画像都不尽相同,低线市场居民消费理念也不能一概而论。
  上述不过是提供一些可能的思考维度。
  尽管当前低线市场仍面临很多已知和未知的难题,但对于急需寻找新增长市场的快时尚品牌,下沉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撇除企业自身的盈利考量,大众消费方式必然会坐上“时间机器”,把高线城市发生过的故事,大致重演一遍。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