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中美两国在日内瓦发布经贸会谈联合声明,让持续升级的关税争端迎来阶段性缓和——美方取消共计91%的加征关税,中方同步调整反制措施。市场反应积极,道指期货应声上涨,显示出投资者对贸易环境改善的期待。不过,国际贸易政策仍存在较大变数,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依然时刻威胁着市场的稳定。“即便关税松动了,我们也不敢松懈。”一家服装外贸企业负责人坦言,其公司海外订单一度占比达90%,但如今,美国客户正不断压低价格,甚至试探性地问:“你们有没有在海外建厂的计划?”
这样的困境并非个例。从东莞毛织到南通家纺,从柯桥纺织到温州男装,纺织服装外贸企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转型压力。面对海外市场持续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目光转向国内,试图找到新的生存空间。
然而,外贸转内销绝非简单的市场切换。国际标准如何适配本土需求?代工企业如何从“贴牌”转向“创牌”?电商直播能否成为破局利器?本文将剖析多家企业的转型实践,探寻外贸转内销的可行之道。

![]()
做过外贸的人都知道,接到一两个大单子,一年就对付过去了,连款式细节都由订货商提供,久而久之,人都被养“懒”了。如今转型做内销,设计、生产、销售,样样都得自己来,自然是酸甜苦辣百味俱全。在广东东莞,鸿民国际是一家有着30年历史的外贸鞋企,长期为纪梵希、拉夫劳伦等国际品牌代工,年出口500万双鞋,产值达10亿元。4月份开始的关税上调,让鸿民国际成本大幅上升,客户为了降低成本,要么减少订单量,要么压低价格。对此,作为“厂二代”的唐大昭也感觉有些无力:“因为美国是我们的主要出口国,之前的关税战影响还是蛮大的。一是原本5、6月份的订单都在往前排,希望赶在下一波加税前早出货早发出;二是订单量确实有减少,部分之前已经下单的客户,决定暂时取消,持观望态度。”近年来不断的贸易摩擦让鸿民国际将视线投向国内,作为鞋履代工巨头,公司没有贸然切断与国际客户的联系,而是采取了“两条腿走路”的策略——在维持部分外贸订单的同时,推出自有品牌MUX、a.tesmilan等,主打国内中高端市场。“以前订单稳定,我们只需要按客户要求生产,现在突然要自己做品牌、做市场,压力很大。”唐大昭也坦言。创牌之路并不平坦,起初,鸿民国际尝试线下铺货、入驻天猫,但效果不佳。“我们习惯了代工模式,对品牌运营一窍不通。”唐大昭回忆说,直到2020年,公司试水抖音直播,创建“鞋匠双子星”IP,才逐渐打开销路。如今,其直播间日均GMV突破10万元,2024年全年销售额突破3000万元。在东莞松基针织有限公司的车间里,电脑横机正快速织造着一件件毛衣。这家有着30多年历史的港资企业,长期为美国高端品牌、潮流品牌代工毛织产品。早在疫情期间,公司就经历过外贸波动,公司业务经理何继春回忆说:“当年本该赶订单的时候,我们却遭遇了美国客户的压价,甚至直接取消订单。”松基针织一笔7万多美元的货款还因客户破产无法收回,幸亏通过出口信用保险挽回了1.9万美元损失。“这笔钱对我们很关键,支撑了国内市场的开拓。”财务负责人李峰峰说,公司随后专门成立了电商部门,运营1688平台,内销订单也迎来了50%的增长。这些案例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代工模式虽稳定,却极度依赖外部订单,一旦国际市场动荡,企业便陷入被动,唯有自主创牌,才能真正掌握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