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NEWS UPDATES
关税壁垒松动,中国纺织服装业的重构与机遇
作者:纺织服装周刊
来源:中国服装协会
2025-11-12 13:32

近日,中美经贸关系迎来关键节点。根据双方正式公告,自11月10日起,一系列新的关税政策开始实施:中方停止对美国棉花、大豆等商品的加征关税;美方则将针对中国的“芬太尼关税”下调10%,并把更高税率的“对等关税”暂停期延长至2026年11月10日。这一标志性事件,为自2025年初以来历经多轮关税变化的纺织行业,注入了最为明确的政策利好,标志着关税壁垒进入实质性松动阶段。政策红利正逐步渗透至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在全球纺织贸易格局重塑与国内产业升级的关键时刻,此次关税变动不仅缓解了行业的短期出口压力,更为推动其长期发展注入了新变量。


图片


政策红利逐步释放,

内外市场呈现回暖态势


中美关税政策的“双向松绑”正在为纺织行业带来积极效应。本轮调整中,纺织业直接受益显著。11月10日起,进口美棉配额关税税率从现阶段26%降至11%(含10%“对等关税”和1%基础关税),将大幅降低企业原材料成本;同时,中国纺织品服装对美出口综合加征关税税率降至约27.5%—45%(含10%芬太尼关税、10%对等关税及7.5%—25%的301关税),外贸出口环境将进一步改善。

尽管新税率相较于东南亚主要供应链国家的输美税率仍有一定差距,但已显著提升了我国产品在美国市场的成本竞争力。政策所释放的积极信号与实际的降税效应,正逐步提振市场信心。据观察,政策落地后,深圳盐田港等主要外贸港口的美线货运量出现回升,部分物流企业的业务咨询量也实现环比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对贸易成本下降的积极回应,不过整体复苏态势仍受到综合成本、国际订单转移等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

从行业整体数据来看,2024年作为本轮政策调整前的“缓冲期”,已初步显现结构优化趋势。外部市场上,对美出口以4.7% 的增速实现“恢复性增长”,成为拉动整体出口的主引擎,一举扭转了连续两年的下滑局面,推动2024全年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突破3011亿美元。与此同时,内部市场则展现出强大的发展韧性:尽管整体消费信心偏弱,但线上零售发挥了“压舱石”作用,其中以直播电商为代表的新模式,贡献了超过60%的穿类商品零售增量,成为驱动内销增长的绝对主力。

多家市场调研机构指出,近期国内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的开工率明显回升,部分企业反映高附加值产品、功能性面料(如用于户外服饰的尼龙四面弹、高密尼丝纺)和环保再生面料需求旺盛,订单量显著增长。这些积极信号表明,政策红利正逐步转化为实际效益。


产业链重构,

从成本优势到“综合优势驱动”


关税政策的调整,不仅是“成本减法”,更在重塑纺织行业的竞争逻辑与产业链布局。从短期来看,成本下降带来的价格竞争力修复,有效缓解了“订单外移”的压力,推动中国纺织行业从“成本驱动”转向“综合优势驱动”的深刻变革。当关税壁垒削弱后,中国制造在交货周期、品控稳定性和供应链响应速度上的综合优势便凸显出来,赢得了采购商的再度青睐。正如绍兴柯桥雅鸿纺织负责人吴沅瑾所言:“政策延续直接降低了订单定价不确定性。”该企业此前因关税波动曾被美国客户要求压价10%,如今随着税率明朗,已重启三笔此前搁置的秋冬面料订单。

图片


更为深远的影响在于,本轮关税调整正重塑着全球纺织供应链的既有格局。过去,为规避高额关税,形成了“中国—东南亚—美国”的转口贸易模式。如今,随着中美有效税率差距的收窄,这一间接路径的成本优势将被大幅削弱,一个清晰的“去中间化”趋势正在形成。其具体表现预计将有两方面:中国对美直接出口加速,订单将更多地从“中国—美国”点对点流动。东莞纺织服装行业协会调研显示,当地近百家对美出口企业11月下旬订单咨询量预计增长20%以上。对东南亚纺织原料出口放缓,作为中转站的东南亚地区,其相关的原料与中间品需求可能相应减弱。

本轮供应链重构,叠加政策引导,正推动资源向高附加值环节聚集。例如,绍兴中国轻纺城的金蝉布艺在关税调整后测算,因税率从24%降至约10%,企业每年可节省约700万元成本,并计划将这部分资金投入无水染色技术升级。政策窗口期与技术投入形成合力,推动中国纺织业在高端功能性面料等依赖技术、品质和快速响应的领域构建不可替代的优势。


可以预见,中国纺织企业有望借此战略机遇,在巩固市场份额的同时,实现产品单价与盈利结构的整体优化,逐步完成从“规模领先”到“价值取胜”的模式跃升。


机遇与风险并存,

构建“多元韧性”产业链


未来纺织行业的发展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仍将受中美关税政策动向的影响。当前“关税暂缓”机制虽提供了宝贵的喘息之机,但其稳定性——特别是面对2026年美国大选带来的政治不确定性——仍是行业面临的核心风险。

在基准情景(即政策平稳过渡)下,预计中国纺织业将把握这一“战略窗口”,从三方面获益:一是对美出口实现恢复性增长;二是凭借在可持续材料(如再生纤维)领域的全球产能优势,抢占高速增长的国际绿色消费市场;三是在RCEP等框架下,优化“中国+东南亚”的供应链组合,开拓多元化市场。

然而,企业也需警惕悲观情景的冲击。一旦高额关税重启,将直接削弱价格竞争力,并可能引发新一轮订单外流。因此,行业的当务之急是利用当前缓冲期,推动从“依赖成本优势”向“构建综合韧性”的战略转型。具体策略包括:通过跨境电商等模式增强客户粘性;加大对功能性、绿色化等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投入;以及在东南亚等地布局备用产能,构建能够灵活应对任何关税波动的供应链体系。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北大街18号五层502室 电话:010-85229689、85229437